感恩祭之十(圣祭礼之感恩经)

2022-02-12 00:53   品一口茶  阅读量:6676

感恩经无疑是感恩祭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感恩经按其特性,规定只有司祭因圣秩所赋予的职权,才可诵念”(《总论》第147条)。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新礼弥撒刚刚开始举行时,一些“看”惯了拉丁礼弥撒的老教友甚是愤愤不平:神父面对着教友“做”弥撒?经本也不过台了?天主圣言能更改吗?弥撒圣祭能改变吗?甚至扬言再也不进堂了!事实上,两千年来,感恩祭的仪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梵二礼仪改革绝非是第一次对感恩祭礼仪动手术。

 

别的且不说,就以在教友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弥撒中的举扬圣体与圣血来说吧,在弥撒中成圣体之后举扬圣体始于十二世纪,举扬圣血则始于十三世纪。也就是说,宗徒们与圣奥斯定、圣大亚尔伯等人举行弥撒时是根本没有举扬圣体圣血的。毕竟弥撒是一个宗教礼仪行为,根据不同时代与文化的需要,举行弥撒的礼节需要改变,但它的本质却从未改变。

 

在中文感恩祭典中我们只能看到四式感恩经,实际上感恩经共有十式,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四式之外,第五式是瑞士主教会议于1974年以法、德、意文所撰写,并获得允许使用,且逐渐流传于欧洲,1998年国际英语礼仪委员会出版英译本时,经英语系各国主教团呈准许使用之。另外还有两式用于修和感恩祭的感恩经与三式的儿童弥撒感恩经。

 

第一式感恩经被称为“罗马正典”。这是因为在特利腾大公会议到梵二之间,它是在罗马礼仪中只允许使用的感恩经,它的经文是根据第四世纪的圣盎博罗削年撰写的经文,它的形式可以追溯到比约五世时的弥撒(1570年)。这些经文使我们想起从犹太人开始,经过了圣宗徒以及各位圣人和殉道者向我们所展示的救恩史,我们恳求这些圣者们帮助我们到达最终目的――与天主在天上共融合一。

 

第二式感恩经是在梵二以后才选用的,取之于第三世纪初希波律(希波吕托斯)的《宗徒传承》中所记载的感恩经。这式感恩经以简洁朴素而享有盛名。

 

第三式感恩经取自法国与西班牙礼仪,可以说它是以第一式为模板的,只是简短得多,它的中心集中在天主的救恩行动上,召叫“散居各处”的天主子女和他团聚在一起。

 

第四式感恩经源自古代东方礼仪,以西叙利亚的祈祷文为基础,采用了圣经中的图像――创世、盟约、降生――来彰显救恩史,内容格外生动感人。

 

感恩经开始之前是“颂谢词”,颂谢词表达了我们渴望赞美天主。信众和主礼一起,随同天使、总领天使以及天上所有的圣人圣女同声感谢赞美天主。作为受造物,还有什么行动能比感谢赞美天主更有价值的呢?颂谢词随着不同礼仪时期与不同主题的弥撒而更换。尽管感恩经有多式,但却拥有共同的不变的主题:纪念基督给我们带来的救恩、为生者、死者祈祷。当然,司祭以覆手的形式呼求圣神祝圣饼酒,并以基督第二的身份直接祝圣饼酒,最后以“圣三颂”结束感恩经,更是绝不可缺少的环节。

有很多教友以为弥撒中的最高潮部分是成圣体圣血之后的举扬圣体圣血,其实这是不对的,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中古世纪的礼仪中去。

 

自第六世纪开始,教友在弥撒中不常领圣体,因为以为只要在场就已足够,同时流行一种观念:瞻仰圣体是与主接触,也是获得恩宠的好办法。他们看弥撒(从观念而言真的是“看”弥撒)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目视举扬的圣体。当时有一种在今天看来非常奇怪的、不可思议的“跑场”现象:事先打听好附近几座教堂的弥撒时间,当注视完司铎举扬圣体圣血之后,赶紧往下一座教堂跑,为的就是去那里再次目视司铎举扬圣体圣血,似乎目视的次数越多,所得的恩宠也就越多。弥撒变成了只是对基督临在于饼酒形下的敬礼,而忽略了基督真正临在于圣体圣事中,信友要加以领受才获得与主结合的恩宠。

 

以前神父是背对着教友举行弥撒的,为了能让教友目睹瞻仰圣体圣血,十二世纪时礼仪增加了举扬圣体,十三世纪时增加了举扬圣血。当神父双手举起圣体又举起圣爵之时,抬起头看着慢慢地从神父的头顶上升起来的圣体圣血对信友而言感觉是一个非常神圣的时刻,据说当时还有位于教堂柱子后面的教友生怕耶稣看不到他,而在此时在心中默默呼喊:主耶稣!我在这里!这种观点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不少的教友。但我们应该明白,从孤立的礼节来看,这还真不是什么过于重要的环节的,否则怎么可能最初一千年里的弥撒中完全没有这个环节?(未完待续)

 

点击下方标签“品一口茶”可查看我的所有文章。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