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山博俊古辣圣母殿

2016-07-13 10:07   郭志新  阅读量:13926

    阪泉山(又称板寺山)圣母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朝圣地,其全称为“天神之后博俊古辣圣母大殿”,是圣座批准的圣地。
    阪泉山圣母堂与意大利的博俊古辣圣母大殿齐名。这是由于意大利的这座小堂是方济各会会祖圣五伤方济各经常祈祷默想的地方。圣母在此给方济各显过神迹,方济各求圣母转求圣子赐给来此堂祈祷朝圣的人全大赦。
    1216年教宗何诺留三世(HonoriusⅢ)颁赐了这一大赦。后来这一特赦扩展至方济各会传教区所有的圣堂。由于太原教区是方济各传教区,因此阳曲县的阪泉山圣母堂就获得了如此高级的品位。
    阪泉山圣母堂的传说:

一、地基一夜移山腰
    阪泉山,位于省城太原东北五十余公里处,海拔1760米,属系舟山西部边山余脉。此地松柏青翠,树木葱茂,峰峦秀美,气候清爽。享誉海内外的罗马式圣母堂便位于这风景怡丽的阪泉山山腰,因属后山地带,故俗称后山圣母堂。
    那么,圣母堂为何要建造在这里呢?话还得从第一座圣母堂说起。
    据老人们传说,早在清朝雍正年间,圣母曾在圣母堂所在地牛头坡,即今四渠一带屡次显现,治愈了许多人的疾病,危难中又护佑了众多劳苦大众,有牧羊人和许多百姓亲眼目睹。后来,为纪念当年圣母在此显现和赐予的各种恩佑,教会就在清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五年间(1770至1780年),在距今圣母堂约半里多的坡下,修造了一座长5间、宽2间可容纳300余人的小教堂(现遗迹尚存),又在堂门外挖了一眼旱井,至今完好无损。这是第一座圣母堂的由来。
    光阴匆匆,不觉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太原教区的圣艾士杰主教,为方便各地信友来此朝圣,敬礼圣母,决定在小堂原址上重建一座宏伟的圣母堂。他聘请著名建筑师李有刚教友设计、监工建造(李有刚葬在今圣母堂大门外东南方向),不久,就在小堂原址上打了地基,砌起了基石,支搭起脚手架,准备正式开工。
    清晨,工地上一个烧火做饭的厨子去旱井挑水,随意朝工地一瞥,不由得倒退几步,再仔细一看,发现砌起的地基石,支搭起的脚手架,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扔下扁担,返身跑回工棚,把工友们叫出来四下寻找。正在此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快来看!”众人循声看去,只见距此半里远,东面的半山腰上,有搭建的脚手架,砌起的地基石正迎着人们静静地立在盛开着的马茹花丛中。众人大惊失色,扑通、扑通跪下一大片,向山腰磕起头来。

    原来,几天前搭建起的脚手架连同砌好的地基石,一夜之间,奇迹般地向东移到了现在圣母堂的位置。
    不久,教区艾士杰主教就按照圣母的心意,靠着羊群驮来的砖瓦,驴牛运送来的木料,又借着天上下的雨水,历经3年,在迁徙来的地基石上,建起了这座神奇巍峨的圣母堂。
    据说,这些来自河南林州的匠人们,在参加圣母堂的建设中,有半数人接受洗礼加入教会。当年圣母显现给牧羊人站立过的地方,即今圣母堂内祭台处,岩石上曾留下圣母一双偏东南方向的脚印。据说,这块岩石,后来被镶嵌在圣母堂正祭台上。但是,这座神奇的祭台连同圣堂及圣地的所有建筑,在“文革”中全被捣毁,现在看到的建筑,是在改革开放后按原样修建的。
    之后,地基一夜移山腰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就传遍了周边小村,又轰动了周围府县,不久,又传到了直隶省西部一带(今河北省)。
    此后,每逢8月2日博俊古辣瞻礼、8月15日圣母荣召升天瞻礼、9月8日圣母诞辰瞻礼(俗称白露瞻礼),各地信友齐集阪泉山圣地,赞颂圣母、感谢圣母,尤以圣母诞辰瞻礼更为隆重。

二、圣母堂的祭台为啥歪
    去阪泉山圣母堂的信友们,只要来到这里,都要进堂跪在栏杆前,面向正祭台,诵经祈祷,赞颂圣母、感谢圣母,那么,这座祭台有什么来历呢?
    相传,有一天,河南林州的木匠们,像往常一样,走进刚建成的堂内准备干活。有一个木匠,从正祭台前经过,一不留神滑了一跤,恰巧看见新做的祭台有些走样,定睛一看,发现整座祭台偏离原位,歪向东南一边。
    起初,谁也没有当回事,木匠们只是上前把歪着的祭台扶正了,随后又各自干活去了。
    第二天清早,木匠们照旧走进堂里,奇怪的是,前一天扶正的祭台,一夜之间,又歪向东南,木匠们心里好生纳闷,但也顾不上细想,便招呼大伙,上前一推,再次把祭台扶正后,放心走开。
    第三天早起,木匠们相跟着又进了堂里准备干活,远远一看,原来扶正的祭台不知何故,又偏离原位歪向了东南方向。大家顾不上干活,急忙报告了总监李有刚。李有刚大为震惊,不敢怠慢,立即带领众人,匆匆赶到堂内查看,经过一番查看后,果真发现祭台稍偏东南方向,再实地一量,据说有一指头宽呢。
    于是,李有刚叫他们去推祭台,不料,呼的一声,那祭台突然反弹一下,人就仰面闪一下。再推一下,人又仰面闪一下,大伙又使出浑身力气继续推,哪知,这祭台就是纹丝不动,仿佛铁铸的一般。木匠们纷纷议论:“我们做了多年的活计,还从来没有遇见过这种怪事,咱们可不能违背上天的旨意呀?”众人听到这里,又磕头又作揖,对天膜拜起来。
    从此,这座神奇的祭台再也没有动过,一直歪到“文革”初期被捣毁。圣母堂祭台是歪的的故事,却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三、飞贼三盗金花冠
    听老人们说,当年太原府阳曲县阪泉山圣母堂正祭台上方的木框里,镶嵌着一幅本堂主保圣母玛利亚的画像。在这幅圣像的上面,悬吊着一顶纯金花冠,为一乡绅所献。说起这顶金冠的由来,还有一段传奇动人的故事哩!
    据说,在距今90多年前的民国初期,山西忻州肖家峪有位虔诚敬主的曹姓教友,为感谢圣母屡次在太原阪泉山一带显现和赐予信众的种种奇恩和护佑,经本教区凤朝瑞主教恩准,就在省城太原帽儿巷一家有名金店,专门为圣母订做了一顶纯金花冠,花冠重10斤,献给太原阪泉山“天神之后圣母博俊古辣殿”主保童贞圣母玛利亚。
    这件事惊动了太原当地的一个飞贼,此贼邪念顿生,蠢蠢欲动。传说,此贼是清末民初京津一带著名大盗燕子李三的拜把兄弟,身怀绝技,轻功卓绝,凭着高强的武艺,趁着夜色,专门盗取各地的奇珍异宝。
    飞贼经过数次踩点夜探之后,在一个月暗星稀的夜晚,一路直奔圣地而来。他见四下无人,身子向下一躬,一跃而起,越过墙头,轻稳落在堂院。他穿房越脊,来到圣堂北面窗下,推开玫瑰圆窗,跳进圣堂里唱经楼上,见无动静,往下一跳,又跃上祭台,借助圣体灯微弱亮光,伸手摘下金冠。说来也怪,刚要迈步逃离,突然眼前一黑,伸手一摸,四周如壁,凹凸不平,坚硬如铁,心里一惊,无奈只好放下金冠,突然眼前一亮,环视四周,寂静空阔见圣体灯依旧闪闪发亮。飞贼不敢逗留,赶忙消失在夜幕之中。次日三更,这贼不甘心再盗金冠,情景同上次一样,只得仓惶逃走。传说飞贼欲罢不能,贼心不死,又于第三天深夜潜入圣堂,再次跃上祭台,摘下金冠,往怀里一揣,急奔侧门欲逃走,忽然那堂门若隐若现,忽左忽右,飞贼奔走辗转,就是找不见堂门,不知何故,跌倒在地,累得再也走不动了。到了天亮,飞贼仔细一看,却仍在原来的地方,再看墙根下的地方,布满了重重叠叠的脚印,飞贼这才明白,他是整夜绕着五座堂门转,就像牛拉磨一样。

    经过这三进三出,飞贼自知老天不容,震惊之余,细细琢磨,顿时大悟,俯伏在祭台圣母像前,痛哭流涕,恳求上苍,宽恕他的罪过,并发下誓言:今生再不犯罪,改恶从善,重新做人。
    据说,不久后,飞贼领洗奉教,并娶妻生子,痛悔己罪,一家过着圣善的生活。
    数年之后,飞贼安然离世。临终前,为了感谢圣母对他的怜悯,让家人请来本堂神父,办了告解,求神父给他严厉补赎;又恳求神父禀告教区凤朝瑞主教,等他死后,要向众人宣布他一生罪过和盗窃金冠之事,但不要提及他的姓名,凤主教答应了他的请求。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随着时局的动荡,当地的一些鸡鸣狗盗之徒经常游荡于圣地附近,虎视眈眈地盯着圣堂,妄想盗劫金冠。为此,凤主教便托付圣地附近村里一位会长,秘密地把这顶金冠收藏起来。
    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太原失陷,周边地区兵荒马乱。四年之后,凤主教突然逝世。此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圣母的这顶金冠了。时间一长,知道这事儿和见过金冠的老人们,也一个个谢世,直到今天再也没有人知道这顶金冠藏在哪儿了。如果有人能再把圣母这顶金冠献出,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