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四旬期第三主日
悔改就是发现自己的身份
我们常会听到这些类似的抱怨:「这样的事情不能继续下去,每个人都想占别人的便宜、欺骗人、有系统的滥用,不可忍受的压力,甚至没有预见有任何新的视野」。
抱怨很容易,但找到解决方法却很难。谴责损害人权的行为,起草官方通告,表达自己的愤怒可能会有一些好处;但是很多时候的抱怨,尤其是官方形式或者外交声明,这些抱怨基本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面对不正义的现象,有人就会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愤怒,报复的心态,甚至会做出一些轻率的行为。使用暴力从来不会产生正面的结果,事实上,暴力常常引发麻烦,甚至无法弥补。
还有另一种可能选择:无动于衷。就是人选择将自己关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若是事件影响不到自己个人或家庭生活,即使只是情感方面,也避免被卷入到别人的事件中。
那该怎样做呢?世界的经济、政治与社会都在影响并挑战着我们,我们无法置身世外,就像看客一样在外面观看事物的发展。但该怎样介入呢?只有一个正确的方式,这就是今日读经所建议的。
为了加深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上主慈悲,宽仁大方,祂将人从罪恶中释放出来,治愈所有的疾病。」
读经一 出 3:1-8a,13-15
以色列对天主的经验首先是「拯救者」;后来才慢慢发现天主也是父亲、母亲、夫君、君王、牧人、带领者、盟友等等。读经一叙述了天主向祂子民的启示是如何开始的。
梅瑟当时在西乃旷野。他在那里是因为几年前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看到一个自己的同胞被一个埃及人虐待,他就替同胞辩护,并杀害了那个埃及人(出2:11-15)。
梅瑟性格冲动,不能容忍对弱者的欺凌、恐吓、骚扰和滥用权力,他逃到旷野时也是如此。有一天,他坐在水井旁,看到一群少女来打水给羊群喝,这时也来了另一群牧童,将她们赶走。梅瑟起身,帮助那些少女们,赶走了那些牧童,使她们打水给她们的羊群喝(出2:16-22)。
在某程度上,生活的智慧和经验使梅瑟平静下来,使他不去插手于别人的事。当不正义压迫弱者的时候,梅瑟显得无能为力。那他该怎样做呢?如果他介入,就会被卷入严重的问题中。最好是只顾自己,不要多管闲事了。
梅瑟于是逃到一个女孩的父亲耶洛特那里,并娶了他的女儿为妻。从此开始了贫穷却安静的生活。他每天都出去牧放岳父的羊群,只想这样安静的生活着。但是,有人可以像梅瑟一样,忘记了还在埃及遭受欺压的以色列子民呢?天主不会忘记,祂知道梅瑟的感受与思想。有一天,天主决定要将自己的计划启示给梅瑟:天主要将祂的子民从奴役中拯救出来。
梅瑟的被召是根据古时蒙召的传统情况而写成,并用了一般的图像来表达天主的表现。
梅瑟正在曷勒布山牧放他岳父的羊时,忽然看见一个燃烧却烧不毁的荆棘丛。于是他走近观看,听到天主的声音,并要求他脱掉脚上的鞋。那声音说:「我看见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听见他们因工头的压迫而发出的哀号;我已注意到他们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百姓脱离埃及人的手」(7-8节)。
火在圣经中是一个很普遍的图像用来指示天主的临在。在旷野中天主用火柱领导祂的子民(出13:21)、在火柱中降来(出19:18)、在火中讲话(申4:33)。
同样,火在这里也表示天主的声音向祂的仆人显示自己,召叫他去完成艰难的使命。焚烧不毁的荆棘恰当地表达了「天主的火焰」在内心燃烧,没有给梅瑟任何拖延的时间。耶肋米亚先知也说:「在我心中就像有火在焚烧,蕴藏在我的骨髓内;我竭力抑制,亦不可能」(耶20:9)。
圣经作者也许是在用在旷野里一种奇特的现象来描述燃烧的荆棘:一米高的灌木中流出的一种精油,在天气炎热时可能会自燃。
「鞋」使这篇叙述的象征意义更加完整。鞋是用死去动物的皮制成,因此是不洁的,不能穿着它进入获得生命的圣地。(即使在今天,当进入清真寺时也应脱鞋。)
天主要梅瑟脱掉脚上的鞋,圣经作者以此告诉我们,梅瑟与天主有了联系。梅瑟的想法不是他个人的幻想或野心,而是来自上主。
现在我们可以重新思索所发生的事。梅瑟在荒僻与宁静的旷野中,也许在思考以色列子民在埃及的命运时,得到了天主的光照。天主使梅瑟进入了祂的世界中,在梅瑟心中植入了祂的感受和思想,以及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的渴望。天主使梅瑟明白,为了实现这样的计划,天主也需要像梅瑟这样的人。
在这深入和微妙的灵修经验中,梅瑟留意到了使命的艰巨。他向天主表达自己的不情愿说:当我到以色列子民那里,向他们说:你们祖先的天主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时,他们必要问我:祂叫什么名字?我要回答他们什么呢?(13节)在读经的第二部分(13-15节),上主向梅瑟启示了自己的名字。天主向梅瑟说:「我是自有者。你要这样对以色列子民说:那『自有者』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为什么天主的名字这样的奇怪呢?在圣经中出现了6,828次的这个名字的意义是什么呢?其意义是:你们将会知道我是谁,将由我所要做的工程中认识我。
以色列子民将要看到什么呢?当然不是安静地坐在天国里,维持秩序,计算人的罪过,不想被打扰,又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冷漠无情的天主。天主向以色列启示自己是一个与他们感同身受的天主,对他们的遭遇充满同情与怜悯,绝不允许以强欺弱,并决定来拯救他们。
经师们注意到,圣经中并没有提及以色列子民向天主哭求,而是天主看见了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听见了他们的哀号。以色列子民痛苦地向天主呼喊,天主听到了他们痛苦的呼喊,于是决定来拯救他们。
天主没有改变自己的名字。天主对那些受苦的人,遭受不义压迫的人,或受着任何形式的压迫与欺压的人总是怀有慈悲怜悯的心。天主甚至也没有改变祂拯救人的方式:就是梅瑟所说,天主派遣使者(出23:20,23)。天主通过那些愿意聆听天主的话,愿意在心中接受天主的心思念虑,并且不怕面对艰难困苦的人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读经二 格前 10:1-6,10-12
格林多的教会团体很是值得称赞的,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情况存在,就如同任何地方一样:分裂、不道德的行为、嫉妒。有些基督徒认为洗礼为获得救恩就足够了。保禄提醒他们已经陷入了可怕的幻想中。
保禄用以色列子民的经验来改正这一错误的认识。保禄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相信并跟随了梅瑟。他们穿过了红海,受云柱的保护;吃过玛纳,喝了从岩石中流出的水;但因为他们的不忠信,他们谁也没有进入福地。
基督徒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危险。我们应当知道,天主的恩宠不会产生自动或神奇的效果。只相信基督(新梅瑟)、领受洗礼(经过红海)、接受圣神(得到云柱的保护)、受基督圣体(酒与饼相当于玛纳与石头中出来的水),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有与基督徒身份相称的生活,否则他们也有失落的危险,就像旷野中的以色列子民一样。
福音 路 13:1-9
这段福音的第一部分(1-5节)叙述了两个真实的事件:一个是比拉多犯的罪行 ,另外一个是史罗亚塔的突然倒塌。
比拉多不是一个慈悲心肠的人。历史记载,他做了很多残暴的事。今日福音的叙述就是其中之一。
可能是在逾越节时,一些来自加里肋亚的朝圣者在圣殿奉献祭品。他们被卷入了一场暴力事件。
逾越节庆祝的是以色列人从埃及获得拯救的日子。因此,在每个以色列人的心中,不可避免地唤醒了他们反抗罗马人的压迫以及渴望自由的愿望。也许这些加里肋亚人有点狂热,与守卫们有些比较严重的玩笑或口角。随后有了一些挑衅性的行为,于是言语就变成了行为,引起了罗马士兵们的激怒。
在盛大的节日,比拉多通常会从凯撒肋雅来到耶路撒冷,维持公共秩序并防止骚动。他甚至不会容忍造反的征象出现。他不顾圣殿的神圣,就命令士兵的介入,残杀了这些被视为是危险份子的加里肋亚人。这是一种残暴的行为,亵渎了上主的圣殿,因为人们相信天主住在圣殿内。即使是冬天,司祭在圣殿中也必须要脱掉鞋子。
为什么上主不惩罚这一残暴事件的元凶呢?法利塞人认为:没有罪恶就没有惩罚。如果天主允许那些加里肋亚人被杀害,这就说明他们是罪有应得。这样的解释可以接受吗?犯罪的人是比拉多,邪恶的人是罗马士兵。
有人向耶稣述说了这件事,可能想从耶稣口中听到反对罗马人的态度和话语;也有人想让耶稣也参与武力反抗中。面对这一罪行,耶稣绝不能劝勉容忍与宽恕,祂至少也应该表达对比拉多的强烈反对。
耶稣对他们的狂热与混乱感到惊奇。祂始终保持镇定,没有说出任何不假思索的话。耶稣首先否认这些人的遭遇与他们犯罪有关的说法,然后邀请他们从这件事件中学习:这是悔改的好机会。随后,耶稣又用另一个事实来表达这一思想:建造史罗亚塔时,倒塌砸死了十八人。耶稣说:这些人并不是因为犯罪才遭到惩罚;他们是死于不幸,其他人也可能如他们一样。这个事件也应是人们悔改的机会。耶稣的答覆好像是在回避问题,耶稣为什么在面对这个屠杀事件时不发表自己的观点?祂的答覆令人惊讶,因为祂总是很真实,当然也不怕表达自己的想法。
压迫人的社会制度通常是很坚固的,比拉多就是如此,有着很深的根基,并能以有力的手段保护自我的统治。因此,想随时推翻这样的统治真的是幻想。有人认为,暴力手段可以是恢复正义的快速有效的方式,这是最坏的幻想。使用暴力并不能产生任何好的结果,并不能真的解决问题,只会带来新且更严重的问题。
耶稣没有直接评论比拉多的暴行,也不想被卷入无用的争论;或是效忠,或是咒骂。耶稣当然不是对这样的不幸与苦难无动于衷,衪曾为对祖国的热爱而哭泣。然而,耶稣明白,冲突、仇恨、攻击、复仇的思想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带来更多的麻烦。这样的思想和行为使本已复杂的事情变的更加复杂
耶稣邀请人悔改,就是邀请人改变思维方式。
犹太人对压迫者的态度是仇恨、暴力与报复,但这不是天主的想法。因此,他们需要重新反省这种态度,放弃对刀剑的信心。但是,他们却不愿意悔改;因此,四十年后,他们将会在新的屠杀中全部被杀。
耶稣不是在回避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解决方案。祂反对权宜之计,却邀请我们认识邪恶的根源。认为只是换了掌权者就可以使事情得到改变,这是无用的幻想。如果新的掌权者没有一颗崭新的心,不遵循一种新的精神,一切都不会改变,而与以前一样。这就如同只换演员,而不改变角色一样。因此,耶稣对群体反对比拉多的想法并不认同。耶稣邀请我们要悔改,改变自己的思想。只有变成不同的人,拥有一颗崭新的心,这样的人才能建设新的世界。这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
改变这样的思维与态度需要多长时间呢?几个月还是几年?在今日福音第二部分(6-9节)耶稣用无花果树的比喻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圣经中常常提到这种树,一年两次,就是在春天与秋天结果,果实很甜。这种树在古时是和平与繁荣的象征(列上4:25,依36:16)。在西乃旷野时,以色列子民渴望拥有一块富有水源的土地,种植小麦与无花果(申8:8,户20:5)。
这个比喻的讯息很清楚:天主希望那些聆听福音讯息的人,能够结出丰盛的果实。天主不希望外在的宗教敬礼或外表的行为(春天,无花果树先结果实,然后才长树叶),却希望爱德的工作。
其他福音作者叙述,这棵不结果实的无花果树几乎在瞬间就干枯了(谷11:12-24,玛21:18-22)。仁慈的福音作者路加记载,在园丁决定性的干预之前,又强调了再等待一年。他描述了天主的耐心,容忍人性的软弱,理解人心与思想的顽固。
然而,不可将天主的这种容忍态度视为天主对邪恶的无动于衷,这不是在推崇忽视、冷漠与外表。生命的时间是多么的宝贵,但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会浪费。一旦人们看见了基督的光照,就应立即接受并追随。
这个比喻邀请人们认识到四旬期就是天主恩宠的时期,对无花果树(每个人)而言是新而珍贵的一年,因此应该悔改,努力结出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