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修咖啡|3月27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得与失的喜乐

2022-03-26 15:18   文/白建清神父 编辑/良友  阅读量:5073

点击聆听音频

四旬期的第三主日是喜乐主日。喜乐主日让我们看到天主对人的慈爱,看到主耶稣的苦难和死亡后面的复活和升天。今天的福音中,主耶稣讲这个“荡子的比喻”的原因是因为经师和法利赛人对祂接近税吏和罪人们而窃窃私议。通过这个比喻,主耶稣启示了天父对每一位罪人的慈爱,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主前都有新希望,邀请我们善待每一位有过失和犯罪的兄弟姐妹们。我们就从单一个方面来默想今天的福音和读经:得与失。

得与失,是人生的常态,有时候也是做人的一种选择:得到是为了失去,失去是为了得到。

首先、我们看看主耶稣比喻中这位父亲的得与失。

 

从比喻中我们知道,这个家庭除了父亲,还有两个儿子,却没有母亲和女儿。按照正常的家庭,至少还会有一位母亲。我们不必要猜测这个家庭发生了什么,就比喻的具体内容来反省这位父亲的“得与失”。

  老父亲的“得”就是他的两个儿子。老父亲的生命中只留下了两个儿子,相依为命,最为宝贵。虽然他拥有千亩良田,但儿子才是自己的宝贝。对于一位父亲来说,拥有孩子拥有家庭,就是拥有了整个世界。

这位父亲的“失”就是两个儿子的离开,他同时失去了两个儿子。第一个小儿子用非常失礼的方式离开了自己的父亲,让父亲在伤痛中失去了自己最挂念的小儿子。小儿子在离开时,带走了只有在父亲过世后才能继承的财产:“父亲,请把我应得的一份家产给我吧!”(路15:1-3,11-32)。小儿子的这种带着“家产”离开,就是和父亲“断绝关系”的表达。我们可以想象这位父亲当时的痛心。然而,充满慈爱的父亲竟然答应了儿子的无礼要求。

大儿子好像和父亲每天在一起,但他的心也离开了父亲;父亲也失去了他。大儿子虽然每天和父亲生活在家里,一起在地里工作,他的心却早已离开了父亲:“你看,这些年来我服侍你,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而你从未给过我一只小山羊,让我同我的朋友们欢宴”。这位大儿子也是令老父亲心痛的一位,他在身体上和父亲在一起,却在心态上远离了父亲,貌合形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位父亲的艰难:小儿子离开了,大儿子又是阳奉阴违,他也怕再失去大儿子,内心的孤单和煎熬只有经历了类似生活的人才能明白!

这位父亲同时失去两个儿子,一个离开了父亲,一个本是“儿子”,却自己认为是“打工者”,使“父子关系”成了空心!失去了两个儿子,这位老父亲一定会很难过。

然而,我们今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孩子的“得与失”。从传统观念上,我们会自然地同情这位父亲,而谴责两个儿子,甚至在生活中对号入座或者乱贴标签。然而,从现代育儿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却发现,在一定年龄段,孩子需要离开父母,独自或和其他人生活一段时间,以帮助他们学习成长,培育他们承担责任的意识,以及“从脱离父母的爱去体会父母的爱”而理解父母的慈爱。圣经中的这位小儿子,在离开父亲后,遭遇了艰难困苦,意识到除了父亲之外,再没有其他人像父亲那样爱他了:“他反躬自问:我父亲有多少佣工,都口粮丰盛,我在这里反要饿死”! 是父亲的慈爱在儿子的内心深处呼唤着在艰难困苦中的“小儿子”回家。经历了“失去父爱”的小儿子,意识到父爱的珍贵,“我要起身回到我父亲那里去”。回家的儿子更增加了父亲的喜乐和慈爱:“我这个儿子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了”。

相反地,这位大儿子好像一直和父亲在一起,从生活形式上“没有离开过”,却在心里与父亲疏远了。这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是因为他没有机会离开父亲,没有从远距离或者体验不到父爱的处境中“认识父爱”。因为大儿子没有“认出父亲的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幸福”---反而以为被疏远了,太辛苦了,他也没有认出小儿子也是自己亲骨肉的弟弟,是除了父亲外最亲近的人。

幸运地是,在小儿子失而复得庆祝时,父亲也以“降生的爱”,放下父亲的威严,离开了席位,来到门外的大儿子身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大儿子也被“接回家”,全家团圆了:“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为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我们应当欢宴喜乐!”

这位父亲,其实代表了天主圣父对“罪人”和“义人”同样的深情大爱。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耶稣基督就是天父的临在和祂爱的表达,祂通过对“税吏和罪人”的接近表达了对“小儿子”的爱。祂也提醒当时的经师和法利赛人,这些人会比他们早进天国。同样的,主耶稣也表达了对那些忠信的信仰者却没有认出天父的圣爱的人,包括经师和法利赛人,天父的一直和他们在一起,他们是“儿子”,不是“打工仔”!天父不希望任何一个儿女“丢失”---一个也不能少!祂要将每一个儿子呼唤回家。两个儿子的回归,兄弟互认血脉情谊,一家人心身团聚,才是幸福的生活。

从对“得与失”的反省我们也会明白复活节所宣告的关于“罪过的奥义”:“亚当的罪过,的确有必要:赖基督的死亡,一笔勾销”,以及“啊!幸福的罪过:你竟然为世人赚得了如此伟大的救主”(逾越颂)。我们基督徒“不是称赞罪过”,而是发现在罪过中人才明白天主的圣爱,认出了天主对人的救赎。那些自以为从来没有犯罪的人,就如“大儿子”,总以为自己最辛苦,付出最多,却无法认出天父的慈爱,也拒绝接受天主子耶稣基督带来的救恩。

 

其次、我们反省做父母的得与失

从福音的教导和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作为父母,也要学习“得与失”的平衡而从中得到喜乐。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们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然而,孩子需要成长,需要承担责任,需要去在风浪中得到锻炼。当孩子到达了一定年龄,你们不仅不用担心孩子的离开而好像“失去”,而且应该鼓励,甚至创造机会让他们离开家庭,离开父母而外出锻炼。在离开父母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加认出父母的爱,回味家的温暖,最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会回到家里。

父母的爱,是孩子生命的“锚”,无论他们走出多远,都会再次回家。如果孩子们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没有机会反省认出父母的爱,没有在离开后“远距离”认出父母的爱,他们就会像大儿子一样,身在福中不知福,甚至变得冷漠而疏离。

有的父母因为太溺爱孩子,一直呵护,甚至不让孩子离开自己,为孩子包办一切,最后不仅孩子对父母有怨言,而且抹杀了孩子的工作能力。溺爱的孩子不仅不会孝敬父母,不会为家庭尽责任,而且常常有怨言,甚至会做出极端的伤害父母的举动。在天主引导犹太人走过旷野,进入福地后,就停止喂养他们“玛纳”,让他们吃自己劳动的果实(苏5:9-12),所以,我们父母要学习孩子成长的需要,不怕孩子的暂时“失去”,甚至要鼓励孩子们暂时的离开,得到锻炼,以后更好地为家庭和社会做出坚韧而有效的贡献。

当然,也有的孩子离开了父母后,拒绝回家,甚至暂别成了永别,为什么呢?孩子没有回归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孩子们在和父母生活的时候“没有认出父母的爱”、“没有体验到父母的爱”,甚至受到了某种伤害。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结交了坏人、加入了洗脑的团体,或者被控制了人身自由等等。正如天主常常派遣先知召唤并照顾天主的子民,最后竟然自己降生成人来呼唤我们,救赎我们,作为父母,也要主动常和孩子联系,引导教育孩子们走人生的正道。

 

  • 教会团体的得与失

其实,教会团体也面临类似的“得与失”的张力。许多时候,主教神父们都希望教友们做“乖乖囡”,不仅渴望教友们一直呆在自己的堂区,而且要做听话的好孩子。是的,神父们常常将教友们当作长不大的“小孩子”,即使你们中间大多数都做了父母、都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更有不少人拥有自己的公司或者管理不小的团队。对于有像“小儿子”一样的叛逆者,神父们的表现也常常是警告,甚至当众批评、谴责。在中国教会的环境下,许多神父的管理模式还是中世纪的“一言堂家长制管理”,圣堂的建设、堂内的装饰、以及各种安排都是一个想法、一个做法、一种观点!所以,有些教友一旦离开了堂区,就不愿意再回归了!

从广义角度而言,历代的基督徒“分裂”都是因为不同的原因,都是被我们天主教所批评或绝罚的;其实,他们都是“小儿子”,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们,我们共有一个“天父”:我们的天父! 同样的,我们这些看似“忠信的”基督徒,却常常像“大儿子”一样,按时祈祷、按时参与教会的活动,遵守诫命……却没有认出天父的慈爱、没有认出周围的人也是天父的儿女,没有认出那些软弱的人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们,常常将自己“天父的儿女”身份降低为“给天主打工的人”!

随着城镇化的社会改变,不仅绝大多数农村堂区的教友在“失去”,被分散到各个城市、各个小区,就如离开家的“小儿子”,而且神父们的管理模式也受到了挑战。与此同时,那些再不方便到圣堂参与弥撒的教友们却更珍惜参与弥撒的机会,甚至比以前更加虔诚尽责。主耶稣基督没有一直让门徒们生活在自己身边,而是派遣他们到普天下去,向万民传扬福音(玛28:16-20)。堂区教友的流失、有些教友的“逆反”,不仅邀请神父们用新的“牧灵爱德”做“父亲”,而且要看到“教友成长的必然需要”。没有人喜欢教友们都是“只会听话的机器人”,而是渴望每个教友都成为充满活力的、有主见的、承担责任的活的基督徒。我们每一位基督徒都是主耶稣基督在教会内和世界上的“大使”(格后5:17-21)。

 

第四、个人的得与失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就是由“得与失”的成长经验所形成的。无论是身体细胞的自然新陈代谢,还是知识经验的推陈出新,无论是我们对天主和对父母兄弟姐妹们的不同认识,还是物质使用的拿来或放下等等,都是生命的“得与失”的经历。在这个“得与失”中,我们经历难过,也获得喜乐,学会放弃,也学习成长。在“得与失”中,我们也体验到生命的死亡与复活,体认出每天与我们同在的主耶稣基督。在“得与失”中,我们选择回归父家,和兄弟姊妹们团聚欢庆。

 

主耶稣基督,感谢祢将天父的慈爱带给了我们,邀请我们认出并经验到天父的圣爱,请帮助我们无论在哪里,都跟随祢生活,照顾软弱的兄弟姊妹们。阿们!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