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主教方济各 颁布 2025 禧年诏书—— 望德不叫人蒙羞 

2024-10-22 16:36   梵蒂冈新闻网  阅读量:5504

罗马主教方济各

天主的众仆之仆  

颁布 2025 禧年诏书

望德不叫人蒙羞 

愿阅读此诏书者,心中希望满溢 

 

 

1.「望德不叫人蒙羞」(Spes non confundit)(罗五 5),这是圣保禄宗徒满怀希望向罗马基督徒团体发出的勉励之言。根据亘古通今的传统,教宗每 25 年颁布一次禧年, 2025即将来临的禧年将以「希望」作为核心讯息。我衷心期盼那些怀着望德的朝圣者,能亲身前来罗马参与圣年庆典,也希望所有其它无法亲临圣伯多禄宗徒和圣保禄宗徒之城的人,能在其居住地的教堂庆祝圣年。愿禧年为你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与主耶稣真切相遇的时刻,主耶稣是我们救恩的「门」(参阅:若十 7、9),教会永远有责任随时随地向众人宣讲祂是「我们的希望」。(弟前一1) 

人人都知道什么是希望。虽然我们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因怀着希望而有所期待和向往。然而,我们有时也会因前途茫茫而产生矛盾的情绪:从信心满满到忧心忡忡、从平安祥和到焦虑不安、从坚定信念到犹豫怀疑。我们有时也会遇到对未来灰心丧志、悲观失望、愤世嫉俗的人,他们好像看不到世界会带来幸福和希望。愿禧年成为我们众人重燃希望的机会,天主的话语会帮助我们找到希望的原由。因此,让圣保禄宗徒写给罗马基督徒的训诲作为我们的导引。 

希望的箴言 

2.「我们既因信德成义,便是藉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与天主和好了。借着耶稣我们得因信德进入了现今所站立的这恩宠中,并因希望分享天主的光荣而欢跃。……望德不叫人蒙羞,因为天主的爱,借着所赐与我们的圣神,已倾注在我们心中了」(罗五 1~2、5)。在这篇书信中,圣保禄宗徒提出很多值得反思的观点。我们知道,在《罗马书》里,标志着圣保禄宗徒在福传工作上具有决定性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一直在罗马帝国东部开展工作,但现在他把重点转向罗马,以及在世人眼中罗马所代表的意义。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为了传扬福音,远达地极,他接受这挑战。罗马教会并非由圣保禄宗徒创立,但他深感有必要赶往那里,好能把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而复活的福音带给每个人,这是一个信守许诺、迈向光荣及充满希望的讯息,一个以爱为根基,永不让人失望的讯息。

3. 「希望」由爱而生,且建基于耶稣在十字架上被刺透的肋旁所赐予的爱:「因为,假如我们还在为仇敌的时候,因着祂圣子的死得与天主和好了;那么,在和好之后,我们一定更要因着祂的生命得救了」(罗五 10)。祂的生命体现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始于圣洗圣事,并在对天主恩典的顺服中成长发展,且被望德滋养,因圣神的德能不断更新和坚定。 

圣神时刻临在于旅途中的教会,并以望德之光照亮所有信众。祂的这道光持续燃烧,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恒久照亮及激励我们。基督徒的希望不明欺暗骗,因为这希望是建基于坚定的基础之上:「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是困苦吗?是窘迫吗?是迫害吗?是饥饿吗?是赤贫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然而,靠着那爱我们的主,我们在这一切事上,大获全胜。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权者,是现存的或将来的事物,是有权能者,是崇高或深远的势力,或其它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们与天主的爱相隔绝,即是与我们的主基督耶稣之内的爱相隔绝」(罗八 35、37~39)。在这里,我们看到这希望在考验中坚定不移,因为望德是以信德为基础,以爱德去孕育,让我们能在生活中奋勇前进。正如圣奥斯定所观察到的:「无论我们的生活状态如何,倘灵魂缺乏信、望、爱三德,我们便无法活下去。」1 

4. 圣保禄宗徒是一位十分务实的人。他知道,人生有喜有悲,爱德会在磨练中受到考验,望德也会在苦难面前动摇。然而,他仍写道:「不但如此,我们连在磨难中也欢跃,因为我们知道:磨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望德」(罗五 3~4)。为宗徒而言,在不被理解和受迫害中传福音,生活必是充满考验和磨难(参阅:格后六 3~10)。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黑暗中瞥见一道曙光:我们开始意识到,传扬福音是靠基督的十字架和复活的大能所支撑。这样,我们就学会了实践与望德密不可分的美德,那就是忍耐。我们生活在节奏急速的世界,习惯了实时的心态,想要立刻就要,不花时间与人相处,即使是家人也甚少聚首享受彼此的陪伴。忍耐已被狂乱急促的生活抛诸脑后,对人造成伤害,因为这样的生活会导致急躁、焦虑,甚至无故的暴力,以及更多的不满与自我封闭。 

生活在这个因特网的时代,也没有什么忍耐可言,因为空间和时间都屈服于无处不在的「现在」。如果我们能怀着敬畏之情去思考万物的创造,或许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忍耐的重要。我们可以欣赏四季的变化及其收获,观察动物的生命及其成长周期,以及享受圣方济的清澈视野;亚西西圣方济在他八百年前写的《造物赞》中,将万物视为一个大家庭,称太阳为「哥哥」,称月亮为「妹妹」,2重新认识忍耐对我们自己及他人的益处及价值。圣保禄宗徒在谈到忍耐时,经常提到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对天主的应许充满信心,他也首先见证了天主的耐性,祂是「愿赐忍耐和安慰的天主」(罗十五 5)。忍耐是圣神赐予的果实之一,它支撑着我们的望德,并使之成为一种 美德和生活的方式。愿我们学会经常为忍耐的恩典祈祷,忍耐既是望德的女儿,也是望德的坚实基础。 

希望的旅程 

5. 望德与忍耐的相互影响,使我们清楚看到,基督徒的生活是一个旅程,需要一些特别强烈的经验来深化和维持望德,望德是我们重要的同伴,引导我们迈向与主耶稣相遇的目标。我记得教会在 1300 年宣布第一个禧年之前,是先经历过一个由民间信仰灵修所启发的恩典之旅。我们怎能不回想起宽恕的恩典曾以各种方式,浇灌在上主圣洁忠贞的子民身上?例如,在教宗博义八世(Pope Boniface VIII)颁布圣年的六年前,即 1294 年 8 月 28 日和 29 日,教宗圣雷定五世(Saint Celestine V)已赐予所有前往阿奎拉(Aquila)圣玛利亚大教堂(Santa Maria di Collemaggio)的人宽宏的「大赦」。当时的教会已经感受到禧年的恩典是天主神圣仁慈的浇灌,甚至早于 1216 年,教宗何诺三世(Pope Honorius III)已批准了圣方济的请求,授予所有在八月首两天前往宝尊堂(Porziuncola)的人得到大赦。1222 年到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所也是如此:教宗嘉礼二世(Pope Callistus II)允许,只要雅各布伯 宗徒的庆日适逢主日,信众便可以在那里举行禧年庆典。这种「分布式」的禧年庆祝活动能延续下去是好事,因为天主宽恕的力量将能藉此支持并陪伴团体及个人的朝圣旅途。 

朝圣是禧年的基本重大元素,传统上踏上朝圣旅程与人类追求生命的意义有关。徒步朝圣更是有助于重新发现宁静、力量和简朴生活的价值。在未来的一年,满怀希望的朝圣者一定会走遍历史悠久和现代新兴的路线,以充分体验禧年。在罗马城的朝圣活动,一般除了参观地下墓穴和七座大殿以外,也会造访其它的朝圣之路。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彷佛没有国界的限制,在欣赏受造界之美和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也学会珍惜多元文化和不同经历的丰富内涵,使之成为心中的祈祷,并感谢天主创造了这些奇妙化工。朝圣沿途及罗马市区的禧年圣堂,将成为灵修的绿洲和信仰朝圣路上的休憩之所,让人重温信仰之旅及畅饮希望之泉,特别是领受和好圣事,因为这圣事是所有真诚归依之旅的重要起点。在特定的圣堂里,教会将以特别的方式对司铎和教友进行相关培育,让信友以个别的方式领受告解圣事。 

我希望特别邀请东方教会的信友,尤其是那些已经与圣伯多禄继承人完全共融的信友,一起来参与这次朝圣之旅。他们因忠于基督和教会而遭受了莫大的苦难,甚至被磨难至死。因此,我希望他们在罗马这座城市能得到特别的欢迎和款待,因为罗马也是他们的母亲,珍藏着他们许许多多的回忆。因其古老的礼仪,以及教会内众多司铎、隐修士和神学家的神学及灵修著作而被丰裕的天主教会,希望能以象征性的方式向他们和他们东正教的弟兄姊妹表达欢迎及拥抱之意,因为东正教的弟兄姊妹在这个时代常因暴力和动荡而被迫离开家乡──他们的圣地──前往更安全之处,对正走在十字苦路上的他们而言,知道教会爱护他们,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伴随他们,不会遗弃他们,这份希望将会使禧年的象征意义更加重大。 

6. 2025 圣年与之前的禧年庆典活动一脉相承。在上一个每 25 年庆祝的禧年,我们跨 越了耶稣基督诞生两千年的门坎。之后,我在 2015 年 3 月 13 日颁布了一个特殊禧年,为让众人明了并鼓励与「天主慈悲的面容」3相遇,这是给每个时代、每个地方和每位男女的福音核心讯息。现在又到了新的禧年,圣门将再次开启,邀请每一个人来深刻地体验天主的爱,唤醒心中在基督内得救的确切希望。圣年也将引导我们走向所有基督徒的另一个基本的庆典:2033 年将会是主耶稣受苦受难、死而复活,使人得到救赎的两千周年纪念。我们即将踏上一段以重大事件为标志的朝圣之旅,在这旅程中,天主的恩典会走在祂子民的前方,并陪伴祂的子民,使他们在信德中坚定前行,在爱德中积极进取,在望德中坚定不移。(参阅:得前一 3) 

基于隆重的传统,并确信禧年对整个教会而言,将会是一个恩宠与希望满溢的经历,我特此钦定,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的圣门将于 2024 年 12 月 24 日开启,从而揭开 25 年一度的禧年的序幕。在随后的主日,即 2024 年 12 月 29 日,我将开启我的主教座堂拉特朗圣若望大殿的圣门;今年 11 月 9 日,该大殿将庆祝落成 1700周年。随后,于 2025 年 1 月 1 日,庆祝玛利亚天主之母节瞻礼当天,圣母大殿的圣门也将会敞开。最后,于 2025 年 1 月 5 日主日,罗马城外圣保禄大殿的圣门也将会被开启。这后三道圣门将会于 2025 年 12 月 28 日主日关闭。 

我进一步颁令,在 2024 年 12 月 29 日主日,所有主教座堂和副主教座堂的教区主 教应举行庄严隆重的禧年开幕感恩圣祭,并必须使用为该庆典指定的礼仪;而在副主教座堂举行的弥撒圣祭,则由主教委任适当的特定代表主礼。教区的朝圣之旅应从选定(collectio)的圣堂出发,然后前往主教座堂,象征着在天主圣言的光照下,所有朝圣者聚集在一起迈向希望的旅程。在朝圣的过程中,信友可诵读本文的内容,以及根据上述礼仪指示的规定,方可获得禧年公告所提及的禧年大赦。圣年将于 2025 年 12 月 28 日主日,在指定的圣堂结束,在圣年期间,教会应尽一切努力,让天主子民有机会充分参与宣扬天主赐予希望的恩宠或为此作出有果效的见证。 

常规禧年将以 2026 年 1 月 6 日主显节关闭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的圣门作为结束。在圣年期间,愿基督徒的希望之光照亮所有男女,这是天主向所有人传达的爱的讯息!愿教会在世界各地忠实地为此作见证! 

希望的曙光 

7. 除了在天主的恩宠中寻找希望,我们还需要在天主给我们的时代征兆中认出希望。正如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所指出的「教会历来执行其使命的作风,是一面检讨时代局势,一面在福音神光下,替人类解释真理,并以适合各时代的方式,解答人们永久的疑问,即现世及来生的意义,和今生与来世间的关系。」4 我们需要承认我们的世界存在着无限美善,以免我们陷入被邪恶和暴力淹没的诱惑中。时代的征兆──包括在人心中的渴望,需要天主救恩的临在──应该转变为希望的标记。 

8. 希望的首要标记,就是为再次陷入战争悲剧的世界实现和平。由于人类无视过去的恐怖经验,此时正面临另一场磨难,许多民族正成为残酷和暴力的牺牲品。对于这些已经承受了太多苦难的民族来说,未来会怎样?既然太多地区冲突会带来全球性的后果,人民绝望的呼声怎么不能驱使各国领袖解决这些冲突?期望武器能沉寂下来,不再降下毁灭和死亡之雨,这期望真的只是异想天开吗?愿禧年提醒我们,「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称为天主的子女」(玛五 9)。和平的渴望挑战着我们所有的人,也要求我们采取具体的措施,愿外交工作能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寻求一切机会,以勇气和创造力开展能实现持久和平的谈判。 

9. 怀着希望展望未来,这意味着需要有热爱生命的热情,并愿意与人分享。遗憾的是,在许多情况下,人们缺乏这份热情。这情况的首要后果就是丧失了传承生命、养育子女的渴望。不少国家的出生率正以惊人的速度下降,主要因为现今生活节奏快速,人类对未来的恐惧、缺乏工作保障和适切的社会政策,以及追求利润而非关注人际关系的社会模式。某些人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人口增长,而非极端和选择性的消费主义,这是一种拒绝面对问题的逃避方法。」5 

以负责任的生育态度对生命开放是造物主植入男女心灵和身体的设计,也是上主托付给配偶和他们爱情的使命。当务之急,是在各国立法保护生命的同时,信友团体和整个公民社会也应给予令人信服的坚定支持。因为年轻人生儿育女的愿望,是他们爱情结出果实的标记,也是确保每个社会的未来。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议题:它源于希望,也产生希望。 

因此,基督徒团体应该站在最前线,指出社会需要一个支持和促进希望的盟约、一个包容而非意识形态的盟约,为一个充满婴儿和儿童欢笑的未来而努力,以填补我们世界许多地方空虚的摇篮。不仅如此,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重拾生命的喜乐,因为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参阅:创一 26)造了男女,不能只满足于日复一日、安于现状,或只在物质现实中寻求满足。这会导致狭隘的个人主义和希望的丧失,引发忧伤的情绪,而这情绪会萦绕在心头,结出对生活不满意和不耐烦的果实。 

10. 在圣年中,我们被召唤为那些经历各种困难的弟兄姊妹带来希望的具体标记。我想到被剥夺自由的服刑人士,他们每天都承受着被拘留及受限制的痛苦、缺乏关爱,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人身得不到尊重。我建议各国政府在这个禧年采取各种旨在恢复希望的措施;实施各种形式的大赦或免刑,并在尊重法律的具体承诺下,执行重新融入社会的方案,以帮助受刑人重拾对自己和对社会的信心。 

这是一个来自亘古的呼吁,来自天主的话语,天主的智慧永远是适时的。它呼吁采取宽容和解放的行动,以实现新的开始:「祝圣第五十年,向全国居民宣告自由」(肋廿五 10)。梅瑟律法的这一制度后来被先知依撒意亚转述采用:「上主派遣我向贫穷的人传报喜讯,治疗破碎了的心灵,向俘掳宣告自由,释放狱中的囚徒,宣告上主恩慈的喜年」(依六十一 1~2)。耶稣在开始传道时就把这些话变成了自己的座右铭,以「上主恩慈的喜年」的实践者自居(参阅:路四 18~19)。在世界各地的信徒,特别是他们的牧者,应同心协力,要求为狱中的囚犯提供人性尊严的条件,尊重他们的人权,特别是废除死刑,因为死刑与基督宗教的信仰相违背,且消除了所有宽恕和改过自新的希望。 6为了向服刑人士提供一个关怀的具体标记,我希望能在监狱中开启一道圣门,作为邀请服刑人士带着新的希望和信心展望未来的标记。 

11. 对于在家或在医院的病人,我们也要把希望带给他们,探望他们时表达关心和爱护可减轻他们的痛苦;怜悯也能带给他们希望,让他们产生无尽的感激之情。我们同样也应感谢所有医护人员,他们经常在艰难的处境下殷勤履行使命,持续向病人和最弱小者给予关怀和照顾。 

此外,对于所有处于特别困难境况的人,尤其是那些受疾病或缺陷影响,导致个人自主能力严重受阻的人,我们不要忘了应给予全面性的接纳及关注。他们正经历自身的弱点和限制,关怀他们就是对人类尊严的赞美,是一首需要整个社会来参与合唱的希望之歌。 

12. 青年是希望的化身,他们必须看见希望。可悲的是,他们常常看见自己梦想破灭、 抱负受挫。我们绝不能让他们蒙羞,因为未来取决于他们对生命的热情。我们很高兴看到他们展现活力,例如,在灾难中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他们便会卷起衣袖,充当志愿者伸出援手。然而,看到青年人失去希望,面对不确定、没前途的未来,缺乏就业机会或工作保障,亦或在完成学业后缺乏对现实的前景时,我们实在感到悲哀。如果没有梦想成真的希望,他们难免会灰心丧志、无精打采。尤其是滥用药物、冒险追求一时的快感,更是对他们造成极大的伤害,因为这会让他们看不到生命的美好和丰盛,可能导致抑郁沮丧,甚至做出自我毁灭的行为。为此,禧年应激励教会更努力向他们伸出援手。让我们以新的热情,表达对青少年、学生和年轻夫妇这新兴一代的关怀和爱护。让我们亲近年轻人,因为他们是教会和世界的喜乐与希望! 

13. 对于为了自己和家人离乡背井去追求更好生活的移民而言,他们也需要看见希望, 他们的希望不能被偏见和封闭所阻挠。在尊重人性尊严的同时,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陪伴和接纳他们,以免任何人被剥夺建设美好未来的权利。此外,流离失所的人、迁徙者和难民,他们都是因为国际紧张局势而被迫移居他乡,以逃避战争、暴力和歧视,他们应该得到安全的保障,并获得就业和教育的机会,他们需要拥有在新的社会环境里安身立命的希望。 

愿基督信仰团体时刻准备维护弱小者的权利,敞开大门欢迎他们,以免断送任何人寻找美好未来的希望。愿上主在末日审判的话语永远在我们心中回响:「我作客,你们收留了我」,因为「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廿五 35、40) 

14. 经常感到孤独和被遗弃的长者也应看到希望的曙光。基督信仰团体和公民社会有义务尊重长者,珍视他们是拥有人生经验的宝藏,不仅累积智慧且仍能作出贡献,同时呼吁他们与不同的世代联盟,共同奋斗。 

在此,我也要提到祖父母们,他们是年轻一代信仰和智慧的传承者。愿他们在儿孙的感恩和爱护中得到支持,因为儿孙在他们身上能找到自己的根源,并找到理解和鼓励的源泉。 

15. 我衷心希望数十亿缺乏生活必需品的穷人能看到希望。在不断涌现新形式的贫穷面前,我们很容易变得麻木不仁、逆来顺受。然而,我们绝不能对我们周围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视而不见,因这不仅是世界上某些地方的情况,而是甚为普遍,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贫穷的人,他们甚至可能是我们的邻居。他们经常无家可归或缺乏足够的食物;他们遭受许多人的排斥和漠视。尽管这个世界拥有庞大的资源,但大部分都用在军备上,「遭受摒弃者占地球人口的大多数,人数以十亿计。受摒弃者的议题在国际性的政治和经济会议中被提及,但是经常给人的印象:总是附加议程而已,若不是被视为间接损害,就是基于责任而加入的项目,或成为偏离主题的枝节项目。事实上,当说过做过后,穷人的问题仍经常被置于一大迭议程的最后。」7我们不要忘记:贫穷的人几乎总是受害者,而不是肇事者。 

希望的呼吁 

16. 与古代先知们的讯息相呼应,禧年提醒我们,地球上的资源并非为少数特权阶层而设,而是为所有人。拥有财富的人应慷慨解囊,不要对有需要帮助的弟兄姊妹视而不见。在此,我特别想到那些缺水缺粮的人:饥饿是一桩丑闻,是我们人性躯体上一道裂开的伤口,它唤起我们所有人认真审视自己的良知。我再次呼吁:「让我们将用于军备和其它军事开支的金钱,成立世界基金,以期最终消除饥饿,并促进最贫穷国家的发展,使他们的人民不用诉诸暴力或欺骗性的解决方法,也无需离乡背井寻求更有尊严的生活。」8 

鉴于禧年即将来临,我要向较富裕的国家发出另一个衷心的呼吁。我请求他们承认过去许多决定的严重性,并下决心免除那些永远无法偿还债务国家的清偿。这不仅是宽宏大量,更是一个正义的议题。今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一种新形式的不公义正在加剧,「真正的『生态债务』确实存在,特别是在南北两半球之间,其原因是与因商业失衡而影响环境生态,及某些国家长期不成比例地使用天然资源有关连。」9 正如圣经所说,地是上主的,我们只是以「旅客或住客」的身分居于其中(肋廿五23)。如果我们真的希望为世界预备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就让我们致力消除不公义的根源,清偿不公义和无法偿还的债务,并为饥饿者提供食物。 

17. 即将来临的禧年是基督徒的重要日子,它是纪念第一次大公会议(尼西亚大公会议)1700周年。值得关注的是,从宗徒时代开始,牧者们(主教)会在不同的活动中聚首,讨论教义和纪律的事宜。在早期奠立基督信仰的数个世纪中,主教会议经常在东西方举行,以确保天主子民的合一和忠于传扬福音使命的重要性。禧年可作为一个具体体现同道偕行的重要活动,今天的基督信仰团体认为,以同道偕行的方式福传,越来越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所有领了洗的人,应以他们各自的神恩和使命,共同承担责任,致使更多不同希望的标记能见证天主在世上的临在。 

第一次大公会议(尼西亚大公会议)旨在维护教会的统一,因当时教会对耶稣基督的完全天主性及其与天父同性同体的信念出现分歧,导致教会受到严重威胁。在君士坦丁一世的要求下,约三百名主教参与了这次会议,他们的第一次会议于325年5月20日在君士坦丁皇宫举行。经过多种形式的辩论后,赖圣神的恩赐, 一致通过了《尼西亚信经》,即我们现在每个主日在感恩祭诵念的经文。参与大公 会议的主教选择在信经开始时首次使用「我们相信」10的表达方式,以表明整个教 会的合一共融,以及所有基督徒都信奉同一的信仰。 

尼西亚大公会议是教会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教会邀请基督徒在这个周年纪念一起庆祝、赞美和感谢三位一体的天主,特别是「与圣父同性同体」的圣子耶稣基督,11祂向我们揭示爱的奥秘。与此同时,尼西亚会议也召唤所有教会和教会团体,请他们坚持不懈地走有形合一的道路,并寻求适切的方式来充分响应耶稣的 祈祷:「愿众人都合而为一!父啊!愿他们在我们内合而为一,就如祢在我内,我在祢内,为叫世界相信是祢派遣了我。」(若十七 21) 

尼西亚大公会议也讨论了复活节的日期。时至今天,因大家对此问题仍有不同立场,以致使我们无法在同一天庆祝这信仰中的重要节日。令人高兴的是,我们将会在 2025 年共同举行庆祝活动。但愿这能成为对东西方教会所有基督徒的呼吁,彼此能为复活节日期的合一迈出果断的一步。我们最好提醒自己,许多人不了解过去的争议,也不理解这方面的分歧为何会继续存在。 

定锚于望德 

18. 望德与信德和爱德构成「神学美德」(超德)的三个部分,是基督徒生活的核心(参 阅:格前十三13;得前一3)。在彼此密不可分的合一关系中,望德乃是为信友生活提供内在方向与目标的美德,因此,圣保禄宗徒鼓励我们说「论望德,要喜乐;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祷上,要恒心」(罗十二 12)。我们确实需要「富于望德」(参阅:罗十五 13),这样才能为在我们内的信德和爱德作可信而具吸引力的见证;我们的信德才会充满喜乐,爱德才有满腔热忱;我们每个人都能献上一抹微笑、一个友爱的表现、一对亲切的眼神、一双乐于倾听的耳朵、一个友善的行动,因为我们知道,在基督耶稣内的圣神,这一切都可以成为接受基督丰盛希望的种子。然而,我们希望的根基是什么呢?为了解这一点,让我们停下来思考「我们心中所怀希望的理由。」(参阅:伯前三 15) 

19. 「我信永恒的生命。」12我们是这样宣告我们的信仰,基督徒的希望在这句话中找 到了重要的基础。因为「望德是超性的德行,借着望德我们期盼天国和永生,视 之为我们的幸福。」13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谈到希望时说:「没有天主作基础,就没有永生的希望,人性尊严将受到严重的损害,一如现代屡见不鲜者,并使生命、死亡、罪恶及痛苦等问题,永远成为不解的哑谜,以致令人陷于绝望。」14然而,我们的得救在于希望,面对时间的流逝,我们确信人类的历史和我们个人的历史并非注定要走向死胡同或黑暗的深渊,而是指向与光荣的上主相遇。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期待祂的再来,并希望永远活在祂内。本着这样的精神,我们将第一批基督徒衷心的祈祷变成我们自己的祈祷,圣经也以这样的祈祷结束:「主耶稣,请祢来吧!」(默廿二 20) 

20. 耶稣的死而复活是我们信仰的核心,也是我们希望的根基。圣保禄宗徒用四个动词简洁地说明这一点:「我当日把我所领受而又传给你们的,其中首要的是:基督照经上记载的,为我们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经上记载的,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现给刻法,以后显现给那十二位。」(格前十五 3~5)基督死亡、埋葬、复活、显现。为了我们,耶稣经历了死亡,天父的爱借着圣神的大能使祂复活,并使祂的人性成为我们永恒救恩的初果。基督徒的希望正是如此:在面对似乎是一切终结的死亡时,我们确信并感谢基督在洗礼中赐给我们的恩典,「生命只是改变,而非结束」,15直到永远。我们在洗礼中与基督同葬,我们也在祂的复活中得到新生命的礼物,这打破了死亡的围墙,成为通往永生的道路。 

面对死亡──与自己至亲痛苦的分离──这一现实,是无法透过空洞的言辞来抒解。然而,禧年让我们有机会,怀着无比的感恩之情,重新体会我们在洗礼中所领受新生命的恩赐──一个能够转变死亡悲剧的生命。在禧年的背景下,值得反思的是,自教会成立初期的几个世纪以来,人是如何理解这个奥秘。例如:在许多古老的施洗所(如罗马的拉特朗圣若望大殿施洗所)内都有将圣洗池建设成八角形的传统,这是为了象征洗礼是「第八日」的曙光,是复活的日子,超越每周一次时间流逝的正常节奏,是向永恒和永生的幅度敞开的日子:是我们在尘世朝圣的目标。(参阅:罗六 22) 

殉道者为这个希望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见证。他们坚守对复活基督的信德,宁愿舍弃尘世的生命,也绝不背叛他们的主。殉道者是无尽生命的宣告者,他们在每个时代都存在,而且为数众多,或许在我们这个时代更是如此。我们需要珍惜他们的见证,为使我们的希望因他们的见证而结实累累。 

殉道者来自不同基督信仰传统,他们也是合一的种子,血缘上共属同一的普世教会。我殷切期望在禧年期间举行一场普世性的庆祝活动,以彰显这些殉道者丰硕的见证。 

21. 那么,我们死后会怎样呢?在这道门坎以外,与耶稣在一起,我们会找到永生,会与天主合而为一,会永远默观并分享祂无限的爱。如今我们在希望中所经历的一切,将来都会成为事实。我们会想起圣奥斯定的话:「我整个人与祢合为一体,就不再有痛苦与劳苦;我的生命将是真正的生命,一个完全被祢充满的生命。」16 这种圆满融合的特征是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我们人类的召叫,也是所有人向往的目标。 

然而,幸福是什么?我们所等待和渴望的幸福是什么?不是短暂的快乐,人一旦体验过转瞬即逝的满足,反而会渴望更多,贪得无厌,心中只会越来越空虚,永不知足。我们向往的幸福,是确切地存在于一件能带给我们满足的事物中,那就是爱。因此,我们现在就可以说:我被爱,所以我存在;我将永远活在不会让我失望的爱中,没有任何事能将我与爱分开。让我们再听宗徒说的一番话:「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权者,是现存的或将来的事物,是有权能者,是崇高或深远的势力,或其它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们与天主的爱相隔绝,即是与我们的主基督耶稣之内的爱相隔绝。」(罗八 38~39) 

22. 另一个与永生有关的现实是天主的审判──私审判及公审判。艺术经常试图描绘这个画面──在此我们可以想到米开朗基罗在西斯汀教堂的巨作──按照他那时代的神学观点,目的是激发观众的敬畏感。我们确实应该有意识地及清醒地为我们的生命接受审判的那一刻作好准备,但我们必须始终从希望的角度来做这件事,因为望德是神学的美德,它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并使我们的生命免于毫无根据的恐惧。天主是爱(参阅:若壹四 8、16),祂的审判必定是基于爱,尤其是基于我们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做或未做的一切,而审判者基督就在这些人当中(参阅:玛廿五 31~46)。显然,我们谈论的审判有别于人类世俗的法庭所颁布的任何审判;它应该被理解为在天主神圣慈悲且深不可测的奥秘中,与天主──天主是爱──和与自身之间所活出的关系。圣经上说:「教训祢的子民,义人必须怜爱众人;并使祢的子女满怀希望,因为人在犯罪之后,祢常赐予忏悔的机会。所以……在受审时,应期望祢的哀怜」(智十二 19~22)。引用教宗本笃十六世的话来说:「在审判的时刻,我们经验到并汲取到,祂的爱对世上和对我们本身是一切罪恶不可抗拒的力量。爱的痛苦成了我们的救恩和喜乐。」17 

因此,审判与我们所希望的救恩相关,也是耶稣借着祂的死亡与复活为我们赢得的救恩,其目的是要带领我们最终与主相遇。我们的恶行无法继续隐藏;我们必须被净化,好能与主的爱相结合。在此,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需要为所有已结束在尘世朝圣之旅的人祈祷,我们需要团结一致,透过诸圣的相通和共融进行有效的代祷,并使我们在受造万物的长子基督内建立合一的关系。感谢祈祷的神效,禧年大赦是特别为那些先我们而去的人所设的,为使他们能获得完满的怜悯。 

23. 古语有云,「怜悯」和「宽免」这两个词是相通的,这并非偶然。事实上,「大赦」 是发现天主无限慈悲的一种方式,它表达了上主无限的宽恕。 

忏悔圣事保证天主会洗净我们的罪。圣咏中那些强而有力的话语让我们感到莫大的安慰:「是祂赦免了你的各种愆尤,是祂治愈了你的一切病苦,是祂叫你的性命在死亡中得到保全,是祂用仁慈以及爱情给你作了冠冕,上主富于仁慈宽恕,极其慈悲,迟于发怒。……祂没有按我们的罪恶对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过犯报复我们。就如上天距离下地有多么高,祂待敬畏祂者的慈爱也多高;就如东方距离西方有多么远,祂使我们的罪离我们也多远」(咏一〇三 3~4、8、10~12)。和好圣事不仅是一份极大的灵性礼物,也是我们信仰历程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性且不可或缺的一步。在和好圣事中,我们让主消除我们的罪孽,治愈我们的心灵;让祂使我们复原,拥抱我们,并向我们显露祂温柔慈悲的面容。认识天主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让祂使我们与祂和好(参阅:格后五 20),品尝祂的仁爱宽恕。让我们不要忽视告解圣事,且要重新发现这疗愈与喜乐的圣事之美,也就是天主赦免我们罪过的美! 

然而,正如我们从亲身经历中了解到,每一项罪恶都会「留下印记」。罪是有后果的,我们所犯的罪不仅会带来外在的影响,还包括内在的影响,因为「所有罪过──即使是小罪──都促使人对受造物形成不健康的依恋,这种依恋不论在现世,抑或在死后,即那称为在炼狱的状态中,都必须予以净化。这种炼净解除罪恶的『暂罚』」。18我们的人性是软弱的,会被邪恶所吸引,罪恶的某些残余影响依然存在。这些残留的影响会借着赦罪而消除,且藉基督的恩典而得永远消除,正如教宗圣保禄六世所写的,祂「本身就是我们的『罪赦』。」19  宗座圣赦院将颁布获得禧年大赦的准则,并使其实践在灵修上富有成效。 

这种完全宽恕的体验会让我们敞开心扉,认识到反过来宽恕他人的重要性。宽恕不能改变过去,不能改变过去曾发生的事情,但可以让我们改变未来,过不同的生活,摆脱愤怒、敌意和报复心。宽恕让我们可以拥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让我们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过去,尽管仍带着过去泪水的痕迹,但可以变得更宁静。

在上一个特殊禧年,我委任了慈悲传教士,他们一直持续履行其重要使命。在即将来临的禧年,我期盼他们继续履行使命,让带着开放的心和忏悔的精神走到他们跟前的罪人能重燃希望,得到罪赦。愿传教士继续成为和好的泉源,鼓励我们在天父慈悲的感召下,怀着由衷的希望展望未来。我鼓励主教们善用慈悲传教士的宝贵使命,尤其是派遣他们前往「希望」受到严峻考验的场所:监狱、医院,以及人性尊严受到侵犯、贫穷泛滥、社会腐败的地方。在这个禧年,愿没有人被剥夺接受天主宽恕和安慰的机会。 

24. 天主圣母是望德的至高见证。在圣母玛利亚身上,我们看到希望不是天真的乐观主 义,而是生命现实中的恩典。像每个母亲一样,每当玛利亚看着自己的儿子时,她就会想到祂的未来。当然,她心中也一直思索着年迈的西默盎在圣殿中对她说的话:「这孩子已被立定,为使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和复起,并成为反对的记号──至于妳,要有一把利剑刺透妳的心灵──为叫许多人心中的思念显露出来」(路二34~35)。在十字架下,她目睹亲子耶稣无辜的受难和死亡。她尽管悲痛欲绝,但仍继续重申她的「我愿意」,从未放弃对上主的希望和信靠。就这样,玛利亚为了我们的缘故,参与实现了她的儿子所预言的一切,即「人子必须受许多苦,被长老、司祭长和经师弃绝,且要被杀害;但三天以后必要复活」(谷 8:31)。在悲痛的苦难中,玛利亚以爱献身,成为我们的母亲──希望之母。虔诚的信友一直称圣母为晓明之星,这并非偶然,这个称谓代表一种确切的希望:即在今生的暴风雨中,天主之母会来到我们身旁帮助我们、支持我们,并鼓励我们坚持希望与信靠。 

在这方面,我心怀喜乐地提醒,位于墨西哥城的瓜达卢佩圣母圣殿正准备在2031 年庆祝圣母首次显现五百周年。圣母玛利亚透过圣若望.狄也果(Juan Diego),带来了革命性的希望讯息,她将继续带给每位朝圣者和所有的信众:「我是你们的母亲,我不是在这里吗?」20同样的讯息在世界各地圣母玛利亚的圣地继续触动人心,无数朝圣者将他们的忧虑、悲伤和希望寄托在圣母玛利亚身上。在禧年,愿这些圣地成为款待朝圣者的朝圣地和希望重生的神圣空间。我鼓励所有前往罗马的朝圣者到罗马城不同的圣母圣殿祈祷,瞻仰圣母及祈求她的保护。我深信,每一个人,尤其是受煎熬和最需要帮助的人,都会感受到玛利亚的亲近,她是最慈爱的母亲,从不离弃自己的孩子,对天主的子民而言,她是「确切的希望与安慰的象征」。21 

25. 在我们迈向禧年的旅程中,让我们回到圣经,并体会圣经对我们说的话:「愿我们 这些寻求避难所的人,得到一种强有力的鼓励,去抓住那摆在目前的希望。我们拿这希望,当作灵魂的安全而又坚固的锚,深深地抛入帐幔的内部。作前驱的耶稣已为我们进入了那帐幔内部,按照默基瑟德品位做了永远的大司祭」(参阅:希六 18~20)。这番话有力地鼓励我们,永远不要失去我们所获得的希望,要紧紧抓住这个希望,并在上主内找到我们的避难所和力量。 

锚的形象是具说服力的,它帮助我们认识到,只要我们把自己交托给主耶稣,我们就能在人生的动荡和纷扰中获得稳定和安全。袭击我们的风暴永远不会得逞,因为我们稳固地锚定于由恩典所生的希望中,这希望使我们能活在基督内,战胜罪恶、恐惧和死亡。这希望超越了生命中短暂的快乐和眼前目标的实现,使我们突破试炼和困难,激励我们不断前进,且永不忘怀壮丽的天国才是我们蒙召的目标。 

因此,即将来临的禧年将以一个永不消逝的希望──我们对天主的希望──作为圣年的主轴。愿这圣年帮助我们重拾信心,为能在教会、社会、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上,促进每一个人的尊严和受造界应得的尊重。愿信徒的见证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真正希望的酵母,成为新天新地的标记(参阅:伯后三 13),在那里,所有男女将生活在正义与和谐之中,喜乐地盼望主的应许得以实现。 

让我们现在就被这希望所吸引!透过我们的见证,愿将「希望」传给所有急于寻找希望的人。但愿我们的生活方式能对他们说:「你要鼓起勇气,期望上主!你要振作精神,期望上主!」 (咏廿七 14)。愿希望的力量充满每个当下,让我们满怀信心等候主耶稣基督的再来,当祂来临时,一切赞美与荣耀全都归于祂,从现在直到永远。 

 

教宗方济各 

发自罗马,拉特朗圣若望大殿, 

2024 年 5 月 9 日,主耶稣基督升天节,本人在任第十二年。

 

(天主教会台湾地区主教团恭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圣奥斯定讲道集》,198。

2 参阅:《方济会全集》,263 之 6,10。 

3 参阅:教宗方济各,慈悲特殊禧年诏书:《慈悲面容》,1~3。 

4 《现代世界教会牧职宪章》,4。

5 教宗方济各,《愿祢受赞颂》通谕,50。 

6 译者注:《天主教教理》,2267 新修订(中文暂译):「长久以来,合法当局在完成了合法程序后便诉 诸死刑,这被认为是一种对某些罪行的严重性作出恰当的回应,是可接受的手段,即使方法极端,却使公益受到保护。今天,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即使犯了极严重罪行的人也不该失去他的人 性尊严。此外,已经出现一种对国家刑罚意识的新理解。总之,迄今已经发展出更有效的监禁系统,以保障公民受到应有的保护,但同时也不能断然拒绝给罪犯自新的机会。因此,教会依照《福音》的教导,表明『死刑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它残害人的不可侵犯性和尊严』,同时决心致力于在全世 界废除死刑。」(此覆文诏书将于《罗马观察报》付印公布,同日生效,并将刊载于《宗座公报》)。

7 教宗方济各,《愿祢受赞颂》通谕,49。

8 教宗方济各,《众位弟兄》通谕,262。

9 教宗方济各,《愿祢受赞颂》通谕,51。 

10 尼西亚信经:《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125。

11 同上。

12 宗徒信经,《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3。 

13 《天主教教理》,1817。 

14 《现代世界教会》牧职宪章,21。 

15 《罗马天主教弥撒经文》,追思亡者颂谢词(三)。

16 圣奥斯定,《忏悔录》卷十,28。

17 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 — 论基督徒的希望》通谕,47。 

18 《天主教教理》,1472。

19 教宗圣保禄六世,《宗徒述职》宗座信函,II,1974 年 5 月 23 日。 

20 尼坎.莫波华(Nican Mopohua),《这样的记载》(Thus It Is Told), 119。 

21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文献《教会》教义宪章,68。 

 

已有0人赞赏